网约车抽成比例调查:体感与数据,谁离真相更近?

发布日期: 2025-10-31
来源网站:www.sohu.com
作者:澎湃新闻
主题分类:劳动者处境
内容类型:统计数据或调查报告, 分析或评论
关键词:司机, 平台, 滴滴, 奖励, 体感
涉及行业:出租车/网约车, 交通物流业
涉及职业:蓝领受雇者
地点:

相关议题:灵活就业/零工经济/平台劳动, 就业

  • 许多司机凭经验认为平台抽成普遍在30%甚至更高,但实际月度账单显示,计入各种奖励和补贴后,实际抽成比例普遍低于20%。
  • 司机对抽成比例的“体感偏差”主要源于奖励和补贴的发放时间延后且名目繁杂,导致司机更关注每单即时到账金额,而忽略了后续补贴。
  • 测评发现,抽成比例会根据时段和区域动态调整,高峰期和热门区域抽成较低,平台通过算法调节供需,保障司机收入和出车积极性。
  • 实测数据显示,长距离订单的抽成比例低于短距离订单,平台通过让利刺激高客单价订单,短途订单则抽成回归常态。
  • 司机对平台规则的理解和适应度影响其收入和满意度,提升服务质量和合理规划工作时间有助于增加收入。

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,仅供参考,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。

然而,现实仍存矛盾。今年8月,滴滴公布2024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比例为14%,并承诺年底前将单笔订单抽成上限从29%降至27%。但许多司机凭经验感知,认为抽成普遍在30%甚至更高。这种“体感”与“数据”的巨大差异,究竟从何而来?

被“延迟满足”的奖励与补贴

“我感觉好像是30%吧”“(百分之)十几就没话讲了”,视频中,多数受访司机都对自己订单的抽成比例抱有疑虑,他们的直观感受普遍高于平台宣称的平均数据。

测评团队的初步测试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。他们通过“乘客支付金额”减去“司机当笔收入”的方式,计算出100单的即时平均抽成约为20.7%,其中33单超过了25%,最高一单甚至达到了29%的上限。

然而,当测评者深入查看司机们的月度账单后,一个关键因素浮出水面——奖励与补贴。

测评发现,司机的总收入并不仅仅是每单结算的基础车费,还包括大量名目繁多、发放时间不固定的奖励。以视频中一位雷师傅为例,他8月份除了15204.97元的基础收入外,还额外获得了1942.03元的奖励补贴。这些奖励被拆分成免佣奖励、完单奖、抢单奖等七大类,共计288笔,如“毛毛雨”般零散地计入其月度总收入。

如果不计算这近2000元的奖励,雷师傅当月的抽成比例高达22%。但一旦将奖励计入总收入,其月度实际抽成比例便骤降至12.2%。这个数字,已经低于滴滴官方公布的年度平均抽成。

这也揭示了“体感偏差”的核心成因:司机收入的“延迟满足”。司机们往往更关注每一单的即时到账金额,而对于那些按周、按月结算,且名目繁杂的补贴奖励,普遍存在“体感缺失”。“反正他给多少就是多少”“我也没仔细看”,这种心态在司机群体中相当普遍。

近期,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相关团队发布的《新能源汽车对网约车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》也为这一现象提供了学术佐证。该研究通过对平台抽成和满意度的调研发现,高达71.8%的司机在问卷中高估了自己的抽成比例。而通过对司机账单的实际测算,团队得出全部滴滴司机月度平均抽成为15.3%,这一数据略高于滴滴公布的14%,但考虑到调研取样可能存在的偏差,两者已较为接近。更重要的是,研究显示九成司机的月均抽成实际低于20%,这与司机们普遍感知的“30%”相去甚远。

算法是供需调节工具,而非随机

除了对抽成比例的感知差异,司机们更大的不安来自“不确定性”。与传统出租车司机每天上交固定“份子钱”、营收预期稳定的心态不同,网约车司机面对的是每单都可能变化的抽成比例。

测评团队以上海为例,将“时段”(高峰/平峰)和“地区”(热点/冷门)两个影响供需的关键因素进行组合,设计了四种场景进行测试。结果显示,抽成比例的浮动并非随机。

首先,高峰期抽成低于平峰期。尤其是在“热点区域至热点区域”的路线上,高峰期即时抽成仅17%,而平峰期则高达28.9%。这表明在用车需求旺盛时,平台会主动降低抽成,以激励更多司机出车。

此外,抽成比例与运力流向相关。从“冷门区域去往热点区域”(如郊区进城),抽成比例相对较高(18.7%)。而反向的“热点区域去往冷门区域”,抽成比例则显著降低(16.3%),这是平台为了补偿司机可能面临的“空驶返程”风险,用价格平衡区域运力。

测试中甚至出现了一单-14.21%的“负抽成”。乘客使用了平台发放的优惠券后实付11.12元,而司机端实收12.7元。这意味着平台不仅未抽成,还自掏腰包补贴了差价。

从测试结果来看,抽成比例更像一个动态调节供需的“工具”,通过价格杠杆“削峰填谷”,提升整个交通网络的撮合效率。这套算法有其内在逻辑,并非司机们担心的“随心所欲”。

高价单抽成更高是误解吗?

“公里数越长,抽成越厉害”,这是流传在司机群体中的另一个普遍看法。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看法,是因为平台可以在维持“平均抽成”数据好看的同时,攫取更多利润。

然而,“百单实测”的结果却与此截然相反。

在5组35公里以上的长距离订单测试中,即时平均抽成比例为16.25%。而在5组5-6公里的短距离订单中,即时平均抽成比例却达到了28%。长单抽成显著低于短单。这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:对于高客单价的长途订单,平台适度让利能有效刺激下单意愿;而对于价格不敏感的短途需求,平台则减少干预,抽成比例回归市场常态。

综合“百单实测”,可以观察到,滴滴似乎更倾向于通过精细化的运营,撮合更多的订单成交,即“把蛋糕做大”。对于一个拥有海量用户和运力的平台而言,稳定的订单量和高效的匹配率是其运营的基础。

在此次测评中,滴滴也展现出了一个成熟平台应有的责任与担当。近年来,滴滴在抽成透明化方面做出了诸多积极尝试,例如率先响应监管要求,定期公布平台平均抽成比例,并承诺逐步降低抽成上限。这种开放、透明的态度,为整个行业树立了良好典范。

此外,滴滴的智能调度算法体现了其作为科技企业的创新优势。平台通过动态调整抽成比例来平衡供需,不仅有效提高了城市出行效率,也为司机创造了更多收入机会。测试中出现的“负抽成”案例,正是滴滴主动让利、保障司机权益的最好证明。

同时,关于抽成的测评也为平台、司机带来了新的视角。

对于平台而言,尽管账目公开可查,然而复杂、细碎的奖励机制与司机之间仍存在沟通障碍,这是造成“体感偏差”和不信任感的主要原因。但平台通过多种补贴方式确保司机收入稳定增长的初衷值得肯定。

对于广大网约车司机而言,在既定规则下,深入理解平台的商业逻辑和算法规则,并通过规划路线、选择时段来提升单位时间效率,是增加收入的另一有效途径。《新能源汽车对网约车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》也发现,那些认可“好服务带来好收入”的司机,恰好是收入较高的群体。同时,女性、年长、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滴滴司机对平台的满意度相对更高,这或许也反映出不同群体对平台规则的适应度和接受度存在差异。

网约车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,其定价机制天然具有复杂性。在政策规范、平台运营与劳动者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,需要各方持续的努力与智慧。这场关于抽成比例的讨论,终将推动整个行业走向更加健康、透明的发展方向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编辑 删除 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