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022/06/08] 应届生身份为何“保质”难?

发布日期: 2022-06-09
来源网站:telegra.ph
作者:
主题分类:劳动者处境
内容类型: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
关键词:择业期, 用人单位, 毕业生, 学生, 毕业, 应届生, 政策
涉及行业:服务业, 金融
涉及职业:青年学生/职校/实习生
地点: 广东省

相关议题:考试

  • 应届生身份在就业市场上不再具备优势,因为企业不认可“择业期”政策,更倾向招录当年毕业的新鲜人。
  • 应届生为了保留身份,更倾向考公考编,拉长就业周期,而企业为降低风险,更倾向用有限的岗位招录当年“新鲜”的毕业生。
  • 就业难度逐年加大,国考报录比已从2003年的16:1一路攀升至2022年的46:1,考研通过率也随之降低。
  • 高校毕业生考公率逐年攀升,部分省份已有改革举措,如广东省取消了择业期政策。
  • 择业期政策虽然意在提供缓冲期、促进毕业生就业,但随着就业难度加大,其正向效应正在下降,可能反而限制了学生求职。

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,仅供参考,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。

【财新网】一听说赵芝并非2022届应届生,屏幕对面的面试官竟当即挂断了视频面试电话,只剩接线员尴尬地打圆场。“应届生身份不是可以保留两年吗?”赵芝困惑。当政策以“两年择业期”为学生就业提供保护和缓冲时,求职者仍常面临“不够新鲜”的压力。

2021届的赵芝毕业于南方某财经院校金融专业。在两度考研失败后,她从今年3月起重新找工作。起初,赵芝不紧不慢:“我本科学校还可以,不会沦落到没有人要我的地步。在银行当个柜员,应该不是很难吧?”

哪知几轮疫情冲击下,往日春招的“金三银四”在今年变成“铁三铜四”。赵芝七八十封简历在筛选关就石沉大海,几经波折,才获得东部沿海地区某银行一面机会。却未想,她刚做完自我介绍,就因毕业年限被拒之门外。

2021年,赵芝考研一战失败,她曾拿到东部一银行录用通知,考虑到应届生仍有两年择业期,赵芝才毅然放弃工作机会继续备战考研。如今,因企业并不承认“保留”的应届生身份,赵芝已进退维谷。

毕业后尚未落实工作的高校学生,可以在两年内享有和应届毕业生享有就业、升学的同等待遇,是中国长期实行的“择业期”政策。然而,随着就业难年年加剧,这一意在提供缓冲期、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,却逐渐暴露问题:学生不敢轻易就业,企业不愿配合买单,高校则在就业率考核下左右为难……

“工作后才发现,社招和校招差别这么大。”陆丰说。2021年,陆丰大学毕业,应聘进入广州一家事业单位。因单位校招名额不够,陆丰以社招渠道入职。他没想到,社招员工不仅社保档次低于校招生,还没有员工宿舍等福利。

两个月后,因单位拖欠合同且不缴纳社保,陆丰愤然离职。第二次找工作,形势更不乐观:若以缴纳社保与否计,陆丰仍保留理论上的应届生身份,但现实中,大部分企业岗位已只能通过社招投递。他需要面对年龄更大、经验更丰富的求职对手。“有面试官听完我作自我介绍后,只问了两个问题就让我走了”。

就业市场上,应届生身份堪称“保护罩”与“香饽饽”:高校毕业生是国家重点保障就业的群体,不仅选调生招考仅向应届生开放,公务员、企事业单位等,也常专设应届生岗位;比起社招,校招“上岸”难度更小,还能享受人才落户、毕业生补贴等政策倾斜。

按国家相关规定,高校毕业生从毕业之日起两年内为择业期,择业期内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以享受应届毕业生同等待遇。疫情后,教育部多次重申这项保障政策。“7月份还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,可以按照规定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。”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2020年时强调,“一定要保留好,为学生服务好,让他们能够安心继续寻找合适的工作。”

应届生“两年保质期”,最大诱惑在考公考编上:只要没有签过劳动合同、没有缴纳过社保,毕业生就可以应届生身份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,难度比非应届生更小——以2022国考为例,其招录应届毕业生的职位超过1万个,招录人数为2.1万人,占总招录人数的六成。

此外,一些地方事业单位招聘还规定应届毕业生比例不低于70%,国有企业新增岗位招聘应届毕业生比例不低于50%。

鉴于“首次择业”是应届生身份分水岭,多名受访学生均称,为了保留应届生资格,争取考公务员、或进国企与事业单位的机会,宁可缓就业、慢就业。“没有必要在22岁或者23岁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,可以先试一两年再看。”陕西一经济学毕业生陈橙说。

然而,随着就业市场在疫情冲击下快速收缩,考公、考研竞争率大幅提高,许多高校和毕业生发现,两年择业期“红利”的正向效应正在下降。

本以为依托择业期这张“安全网”,可以保留应届生身份、延续就业红利,但赵芝这样考公或考研受挫后重新投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却发现,“再来一年也没关系”只是错觉。

最大困难,是民营企业不认“择业期”:据财新了解,百度、腾讯、字节跳动等第一、二梯队互联网公司,2022校园招聘均仅面向去年9月至今年6月毕业的应届生;阿里巴巴、美团放宽至去年11月至今年10月,但均将大多数2021届毕业生(通常为去年7月毕业)排除在外。

求职期间,赵芝因“空档期”常受质疑。她面试九江银行时,被问及为何毕业后未就业,赵芝详细回答二战考研经历后,HR又追问,“那你还会三战吗?“

一家中小型跨国企业HR告诉财新,面对择业期内毕业生,企业招聘难免顾虑重重:为什么未在毕业当年参加工作?是职业规划不够清晰,还是能力上有欠缺?如果是因为考公耽误工作,会不会更倾向体制内工作,无法适应企业的强度和竞争?从企业发展角度,择业期内毕业生稳定性、积极性通常不如当年毕业生,“风险太大”。

在业内观察人士看来,“择业期”政策降低了学生就业意愿,随着就业市场收紧,矛盾正愈发突出:学生为降低风险,更倾向考公考编,拉长就业周期;而企业为降低风险,更倾向用有限的岗位招录当年“新鲜”的毕业生。

“就业难”随之传导:国考报录比已从2003年的16:1一路攀升至2022年的46:1;考研的通过率则随报名人数膨胀而降低到约30%;据此,今年约有数百万当年毕业生因备考失败进入下一年求职季。

“就像上公共汽车,大家都不上第一辆车,前面的位置空了,但后面来的人也要上车,那不就堵了吗?”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市政府参事胡卫说。

胡卫同时担忧,如互联网、高新技术行业等,更需要掌握最新技术动态的人才:“暂缓就业时间一长,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可能会滞后,就业或转岗的能力会变弱。”

而如今,新一届毕业生,同样因应届生身份顾虑,在校招还是考公间游移。2022届金融专业毕业生贝欣正处强烈焦虑中:因疫情影响,她报名天津省考从3月延期至今,开考时间未明;而6月一过,她将错失最后的校招机会,即使仍然保留应届生身份,银行求职时已与往届生无异。两难间,贝欣仍舍不得轻易放弃考公机会。

高校也发愁。一所“双一流”高校就业中心副主任告诉财新,其文科专业学生考公率已达四成;且今年公务员考试推迟,学生在企业招聘上的积极性更受影响。“政策初衷是保护毕业生,但从实际情况看,可能反而限制了学生求职。”

事实上,针对应届生择业期反而加剧“慢就业”的问题,部分省份已有改革举措。如广东省2019年宣布,取消暂缓就业,学生毕业后两年内,无论是否签订过三方协议、缴纳过社保、或离职过,均属于应届生身份。

“政策对毕业生二次择业更为宽容,毕业生想要进入体制内,不用隐瞒自己已经就业了的事实。”时任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科员刘琨强调,新政策意在取消应届生“首次择业”限制,鼓励毕业生先就业,实现充分就业。

不过,因属于地方政策,新政实践的适用范围仍然有限。刘琨提及,不少用人单位面向全国招聘毕业生,招聘条件不统一,仍不利于毕业生就业;尤其是各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身份的认同和理解不同,容易引发纠纷。

今年两会期间,胡卫便在提案中提出,从短期看,可将高校毕业生择业期适当予以延长,给予毕业生更充分的择业时间。“这是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情况、严峻就业形势及学生灵活就业等现实因素提出的建议。”胡卫告诉财新。

胡卫建议,从长期看来,则应逐步取消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;也要打破党政机关、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对招聘对象所作的应届生身份限制。从根本上改革已经过时的应届毕业生就业、升学、劳动及人事政策。

“我们和兄弟高校做就业工作的老师,一个共同观点,就是建议取消毕业生应届身份。”前述“双一流”高校就业中心教师称。

该教师同时关注到,部分地方公务员招考,不仅限定“面向应届生”,还越多越多限定到“面向2022届应届生”。他担忧,如此重重制造身份门槛,反而难于促就业,“毕业当年可以参加考试,毕业两年的为什么就不行?”

胡卫同时呼吁,学生也应转变就业观念,不能“等靠”和眼高手低,对“业”要有新的认识,不应局限于“求稳”“求铁饭碗,终身绑在一个岗位上”。

多位受访者亦强调,仅变革应届生身份制度,仍难扭转“缓就业”“慢就业”的大趋势。面对“就业难”的客观事实,高校应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支持体系,注重产教结合,让学生在毕业前有更多与就业市场“碰撞”的经历,以塑造更清晰的职业规划。

编辑 删除 返回